10種流變分析優化膠體、乳液穩定性

 

藉由下列10個經典範例說明如何藉由流變分析優化樣品穩定性。而這些範例方法亦可應用於膠體分散系統(粒徑< 1μm)。其應用涵蓋liquid-in-liquid及solid-in-liquid範圍如廣泛應用於油漆、塗料、食品、飲料、接著劑、農藥、化妝品,醫療保健及藥物劑型中之乳液(Emulsion)及凝膠(sols)系統. 同時對於較大顆粒分散應用上(粒徑> 1μm),如研磨漿料(slurry)、水泥、陶瓷等應用上亦可適用。

下列測試數據都是基於材料特性行為與流變性質做關聯分析,優化樣品穩定性質。

 

資訊

1. 材料零剪切黏度- Zero Shear Viscosity

零剪切黏度是指材料在”零”剪切速率下所呈現的黏度行為;換句話說,亦即材料靜置時的黏度行為展現,廣泛被使用為材料穩定性指標。

於低剪切速率下(模擬樣品僅受重力作用時靜置條件),如有較高的黏度值表示具有較高的阻抗能力,抑制懸浮顆粒沉降至底部。

2. 使樣品具備有”屈服應力”行為- Yield Stress

如樣品呈現無限大零剪切下黏度行為,基本可判讀為凝膠結構行為,像這樣在沒有剪應力作用下卻有無限大阻力抑制材料產生流動行為,被定義為屈服應力。具備有屈服應力行為,有助於材料於靜置時呈現凝膠態不易沉澱發生。

3. 提高材料的屈服應力- Yield Stress

屈服應力通常顯示樣品為凝膠結構行為,有助於抑制沉澱發生。使用流變分析可量測材料所具備的實際屈服應力值,越高的屈服應力,表示具較大的阻力抑制沉澱行為發生,樣品更加穩定。

4. 最小化材料的觸變性- Thixotropy

意即使材料黏度經剪切力(模擬應用時作用力)作用後黏度能快速回復(Viscosity Rebuilds) 。即使樣品靜置時相當穩定,但材料運輸傳遞過程中,外力作用及環境改變更加劇烈。典型的分散性樣品是具備剪切變稀(Shear Thinning)行為,運輸時晃動、震動等外力作用”當下”使樣品黏度降低,造成材料沉降發生機會大大增加. 此問題可藉由加快黏度回復時間,使樣品處於低黏度的時間縮短解決。即設計材料具最小觸變性。

5. 提升材料內聚力- Cohesive Energy

內聚力主要是材料內部結構作用力,其中彈性強度為主要貢獻。較高的內聚力使系統更加穩定,可作為系統穩定性指標。材料所具備之內聚力大小可以藉由動態振幅掃描(Amplitude Sweep)實驗獲得;分析彈性模組(Storage Modulus)與應變(Strain)關係曲線,將線性黏彈性區間(Linear Viscoelastic Region)之彈性模組(G’)與應變值(r)相乘獲得。(Cohesive energy = 1/2 彈性模組 x 應變2)。

6. 彈特性優化 -Viscoelastic(I)

藉由動態頻率掃描獲得材料的黏彈性圖譜,一般而言, 除黏性與彈性貢獻對等時外,穩定性差的黏彈性流體於低頻作用力呈現較大的相位角,相位角高表示對於懸浮微粒材料長時間作用下趨向沉降行為發生。為了減輕這種影響,相位角不隨頻率改變,降低沉降行為發生。如果必要,亦可設計凝膠結構系統於高頻作用下(短時間)具有高相位角,於短時間作用力下表現液相懸浮顆粒行為。

7. 黏彈特性優化 -Viscoelastic(II)

雖然擬凝膠結構的材料顯示比粘彈性液體系統穩定,但對於較大或比重高的粒子系統,可能不足以防止沉降問題。 在這種情況下,從頻率掃描響應圖譜中,粘彈性固體系統在低頻率時相位角趨近於零,表示材料行為像固體結構。可提供較穩定的體系。

8. 提高材料潛變(Creep)性質

潛變測試是使材料於一固定的小作用力下(如重力)量測抵抗流動能力。潛變分析對於微小作用力響應非常敏感,可作為長時間穩定性判定指標。如材料產生較小應變量(Strain)表示材料較穩定。

9. 降低材料顆粒粒徑- Particle Size

相同體積分率前提下,粒子粒徑檢小時,粒子數量將有所增加。因此,粒子與粒子間相互作用力將有所增強,所以樣品黏度一般也會增加。粒子與粒子之間作用力屬於若相互作用力,所以在低剪切速率下表現更明顯(如零剪切黏度)。

10. 粒徑分佈(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)

如果系統中的平均粒徑相同,徑距/分佈廣(多分散性強)的顆粒比窄分布的顆粒堆積的更密實, 寬分布顆粒具有更大的自由空間可以活動,亦於流動,黏度較低。因此,窄分布能增加體系穩定性。

觀看其他儀器